「蚊」變「蠓」,「稻」變「粟」,國語和台語真有不同
2012/09/20 11:10:35瀏覽3|回應0|推薦0   國語和台語的用字,大體上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情形,例如國語的「蚊子」,到了台語變成「蠓仔」;國語的「稻子」,到了台語變成「粟仔」。
  蚊,《國語辭典》的解釋如下:注音是ㄨㄣˊ,字義是蚊科的通稱。幼蟲孑孓生活在水中。成蟲體呈灰褐色,喙管細長,雌蟲吸食人血,能傳染疾病,雄蟲只吸食花果的汁液。種類甚多,如三斑家蚊、瘧蚊、埃及斑蚊等。蚊,《閩南語辭典》的解釋如下:音讀是bûn,無釋義。
  蠓,《國語辭典》的解釋如下:注音是ㄇㄥˇ,字義是昆蟲綱雙翅目蠓科的泛稱。體小,翅寬短,有翅斑。口器刺吸式,能叮咬人、畜,發生痛癢及丘疹,傳播寄生蟲。約有二十餘種。蠓,《閩南語辭典》的解釋如下:音讀是báng,釋義是蚊子。昆蟲名。形體細長,胸部有一對翅膀和 三對細長的腳。雄蚊主食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則多數以人畜的血液為食。卵產於水面,孵化為水生幼蟲孑孓。
  看過漢字「蚊」和「蠓」在國語和台語的異同之後,接下來看看漢字「稻」和「粟」在國語和台語的異同:
  稻,《國語辭典》的解釋如下:注音是ㄉㄠˋ,字義是植物名。禾本科稻屬,一年生草本。莖高三、四尺,結實累累成穗,有水稻和旱稻兩種。子實橢圓,有硬殼,去殼後就是大米。以其黏性而言,可分蓬萊稻、在來稻兩種。若以成熟的先後順序言,又可分早稻﹑晚稻兩種。為我國與東南亞國家重要的糧食作物。稻,《閩南語辭典》的解釋如下:音讀是tiū,釋義是禾本植物。高約三、四尺,結實累累成穗,有水稻和旱稻兩種。果實呈橢圓形,有硬殼,去殼後就變成米。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
  粟,《國語 典》的解釋如下:注音是ㄙㄨˋ,字義一是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葉似玉蜀黍而較狹長。花小而密,呈圓錐花序。果實為粒狀,黃色,可食。為北方糧食之大宗。俗稱為「小米」。字義二是穀實的總稱。粟,《閩南語辭典》的解釋如下:白讀音是tshik,文讀音是siok,釋義是稻子的穀粒。例1:粟仔,音讀是tshik-á,意指稻穀;例2:曝粟,音讀是phάk tshik,意指曬穀。
  在國語,蚊又叫作蚊子;稻又叫作稻子。在台語,蠓又叫作蠓仔,音讀是báng-á;稻又叫作稻仔,音讀是tiū-á。
  在台語,打蚊子寫成拍蠓,音讀是phah-báng;蚊子真多寫成蠓真厚,音讀是báng-tsin-kāu;這二個詞語皆含蠓字,可是針對的標的物皆是蚊。揀拾稻穀寫成抾粟仔,音讀是khioh-tshik-á;碾稻穀寫成挨粟仔,音讀是e-tshik-á;賣出稻穀寫成糶粟仔, 讀是thiò-tshik-á;這三個詞語皆含粟字,可是針對的標的物皆是稻。  
   「蚊」字只有國語解釋,沒有台語解釋,「蠓」字的國語和台語的字義是相近的,但台語的「蠓」也當成「蚊」。「稻」字的國語和台語的字義是相近的,「粟」字的台語是指稻穀,也就是大米,台語的小米寫成「黍仔」,音讀是sé-á;但國語的「粟」,主要指小米,其次才泛指穀實。國語和台語的不同,是因歷史的變遷而造成的,您說語言是不是很有趣呢?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簡稱為《國語辭典》)
  (2)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相關閱讀]
  (1) 蠓圖片
  (2) 蚊圖片
  (3) 粟圖片 
  (4 ) 稻圖片
( 知識學習語言 )

本文出自命理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