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這是我的部落格
這裡記錄了我的點點滴滴!
詩一樣的風景【美圖】
Apr 16th 2012, 22:32
孕期、產後、哺乳少碰發物多吃補血食品
Apr 16th 2012, 22:31

2012/04/16 22:49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4/16
調整字級:


女性從孕期到產後、哺乳期的飲食,應如何避免蕁麻疹誘發?中醫師李思儀表示,主要應避免發物,以免加重皮膚發癢泛紅不適。此外,可以多補充櫻桃、葡萄等水果,或以少許的龍眼肉燉稀飯,加強「補血」的功能。

李 思儀表示,對於已有過敏蕁麻疹問題的孕婦,應盡量減少蝦、蟹、白帶魚、土虱的食用,在水果上則是避開芒果、奇異果,一般食物則少食豬頭皮、芋頭、花生、香 菇、香菜、胡椒、沙茶及辛辣刺激的食品。這些都屬於發物,較易加重原本就發癢泛紅不適的狀況。另外,可多補充櫻桃、葡萄等水果,或以少許的龍眼肉燉稀飯, 加強補血效果。但容易長痤瘡產婦,就要適量的服用,以免加重痤瘡的狀況。

醫師指出,飲食影響嚴重程度,不是很嚴重的皮膚疾病,食用後往往會在當天或隔天出現局部的搔癢,停用後就會慢慢減退搔癢的情況,但是若是很嚴重的皮膚疾病,也許只是食用到少許發物,就會讓肌膚的搔癢情況加重到難以忍受,所以搔癢的程度輕重也因人而異,應自行注意飲食調配。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中風誘發癲癇治療重熄風止痙鎮靜安神
Apr 16th 2012, 22:30

2012/04/16 22:46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4/16
調整字級:


中醫主要以熄風止痙,鎮靜安神等方法輔助改善中風誘發的癲癇。中醫師陳俊明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安神用藥有龍骨、牡蠣、石決明等;養心安神則多用合歡皮、夜交藤、柏子仁、遠志,酸棗仁等藥。

中醫師陳俊明表示,中風容易誘發癲癇,腦葉皮質病灶發生癲癇比例高於腦深部病灶。癲癇是屬於腦部細胞瞬間活動異常所引發的問題,常見症狀包括自動症、皮膚感覺異樣或意識障礙、肢體抽搐等。癲癇發作時,檢查顯現腦神經細胞有異常放電狀況。

血管瘤或動靜脈畸形屬腦部構造異常的問題,臨床上就有患者因而誘發癲癇。動靜脈畸形或是血管瘤,之後再經血管攝影進一步確診為腦動脈分支出現血管瘤。腦血管瘤患者的腦動脈或分支上會出現異常腫脹的現象,嚴重時會破裂。

微 生物如細菌感染,破壞血管壁或頭部外傷、腦膜炎、腦膿腫均可引發;其他如腦瘤、腦發育異常等、腦中風、全身代謝障礙如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也可能引 發該病。例如感染性血管瘤主要是微生物如細菌感染,破壞血管壁所引起,在影像上,感染性血管瘤外觀類似香菇。醫師說,如果是感染引起者,必須採抗生素治 療。

長期高血脂容易誘發腦血管病變,陳俊明表示,何首烏、草決明、山楂、澤瀉,荷葉等均有助降血脂,可由醫師評估在治療時應用。

陳 俊明指出,清血脂藥才對血脂偏高者有輔助改善作用。對於已有血脂過高困擾者,大餐之後,更需留意。中醫師建議,血脂異常者葷食中需儘量避開腦髓、內臟,肥 肉,多搭配的疏菜。脂肪之外,糖分也需節制;除了動物腦、內臟及肥肉外,過量純糖、果糖也容易惡化異常的血脂升高,加糖飲料飲用過量而未能消耗時,血脂也 容易異常升高。

中醫認為高脂、高糖食物惡化人體的痰溼燥熱問題,為了改善體質,可多食蔬果類,如助清熱利濕,但必須少吃口味重且油膩的煎炸燒烤食品。醫師認為,其實從飲食生活上調理也能讓症狀緩解。

平 時的預防保健仍不可少,血脂疾病患者在飲食選用上的因素,佔有非常大的影響,醫師強調食材選用俱利濕清熱功效為宜,如薏苡仁、蕎麥可健脾利濕。另外可多食 蔬果類清熱利水。在食物調味上,盡量保持清熱為原則。然而如海鮮食物或辣椒、芥末、蔥、蒜、酒類等辛辣食物、或其他燒烤油炸料理方法,醫師認為,皆宜避 免,以免加重病情。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中醫對付肥胖不治症而重調體質
Apr 16th 2012, 22:29

2012/04/16 22:43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4/16
調整字級:


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慶鐘表示,及早治療肥胖有助於降低發生其他併發症的機會,但中醫調理不是治症而是身體調節,當身體調節順暢之後,肥胖也就消失了。

林主任舉例指出,中醫治療肥胖的方式眾多,內服中藥應對症下藥,如果肥胖的人有重如裡的情況,加上出現精神疲勞、身體乏力,像這種情形宜去痰化濕,適合使用陳皮、半夏、茯苓、生薑、炙甘草等,以便燥濕和痰,順氣和中。

如 果肥胖的人出現面浮跗腫或尿少浮腫者,像這種情形宜採利水去濕法,適合使用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等中藥材,以便行氣化濕,利水消腫;如 果肥胖的人平時愛好菸酒,常有大便乾燥或習慣性便秘者,像這種情形宜採通腑法,適合使用芒硝、大黃、炙甘草等中藥材,以便通便軟堅,和胃泄熱。

肥胖的人經常胸痛脹、腹脹滿、婦女月經不調、大便乾,像這種情形宜活血化瘀,適合使用當歸、桃仁、紅花、赤芍、枳殼、柴胡、桔梗、甘草、川芎、牛膝、生地黃等中藥材,以便達到活血化瘀以及行氣止痛的作用。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重症患長時間臥床、插管遭感染天熱暑濕熱毒侵襲生皮膚病
Apr 16th 2012, 22:28

2012/04/16 22:42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4/16
調整字級:


重症後長時間臥床、插管的患者容易出現感染,中醫師陳俊明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除了化痰平喘藥外,清熱解毒藥有應用的必要,除黃芩、黃柏,黃連等常見清熱藥外,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效果也頗佳,可以搭配使用。

蒲公英有不錯的清熱解毒及利尿散結的功效,醫師指出,有清熱化濕功效,多搭配茵陳、薏仁、車前草、黃柏等,並搭配其他清熱化濕的方劑。

這類方劑調理肝膽腸胃可清熱化濕,除了保肝,對濕熱造成的丘疹、膿皰、紅腫疼痛也很有效,如果伴有便秘、口臭、口乾,小便黃赤、舌燥喜冷飲、舌紅赤、苔黃膩時,這類藥材很有效。尿路感染除消炎殺菌、止痛,醫師指出,利水、利尿中藥可輔助改善小便短赤問題。

另氣候炎熱,暑濕與熱毒侵襲,免疫力不佳之人,容易發生皮膚感染。溼熱型患者舌苔黃膩,脈弦數。此時可用主方加土茯苓、蒲公英、紫花地丁;皮膚較癢者可加入地膚子、白蘚皮。

另外熱毒型,同樣肌膚有水皰或膿皰,周圍有紅暈,結膿痂,伴有發熱,尿色偏赤色,排便乾燥,舌質紅,舌苔黃,脈數。常用處方主要以五味消毒飲和黃連解毒湯為主。但個別患者的具體用藥,仍需由醫師根據情況處方。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妊娠、產後蕁麻疹病機多為血虛生風
Apr 16th 2012, 22:27

妊娠、產後蕁麻疹病機多為血虛生風

2012/04/16 22:40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4/16
調整字級:


女性懷孕期間可能誘發蕁麻疹發作。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孕婦多氣血較虛弱,循環較差,若本身就是血虛體質,就更易發生「血虛生風」的狀況,誘發懷孕期間的蕁麻疹。

李思儀醫師表示,蕁麻疹又稱「風疹塊」,除了常見產婦發作,其他年齡層的族群也都有可能急性發作;有的人是在吃到不新鮮的海鮮後,就在身上迸發一塊塊的疹塊,有的人則是突然發作,在夜裡癢到難以入睡。中醫認為病機多屬於「血熱生風」和「血虛生風」所致。

李醫師表示,蕁麻疹和一般皮膚病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固定的部位」,可能一下子在手臂發現、一下又在大腿看到,可能過不久這些部位的蕁麻疹消失不見,卻又在其他部位發現新的蕁麻疹。也因此被稱為「風疹塊」;以「塊」稱呼則是因發作時多以塊狀呈現,比原本的皮膚來的更高些。

醫師指出,產婦易發生多由於「血虛」因素,因為懷孕中養胎,氣血的循環也會較差,若加上本身就屬於「血虛」的體質,也更容易在懷孕期間發生蕁麻疹。

產後也可能因血虛引發急性蕁麻疹。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門診中一名30歲的產婦,在產後三天突然發生急性蕁麻疹,症狀出現搔癢到整夜難以入睡,十分不適。就醫後發現是典型的「血虛生風」證所引起,應配合養血涼血;袪風止癢調理。

李 思儀表示,妊娠蕁麻疹在產後也非常容易發生。近期門診中,就有一位30歲的媽媽,因為產後三天突然發生「急性蕁麻疹」的狀況,當時癢到整夜難眠,趕緊前來 就醫治療,臨床辨證研判患者是屬於「血虛生風」症候;經過針灸處理,包括取血海、曲池穴,幫助達到養血、涼血作用;當下癢的情況便緩解許多,並再配合一星 期的用藥,以當歸飲子,幫助袪風止癢作用,之後的蕁麻疹也慢慢退去。

李醫師表示,不管是懷孕期的蕁麻疹或是產後才發生的癢疹,其實都是可以透過中藥改善並根治的。治療尤其要掌握黃金期,急性期改善的時間往往會比慢性的蕁麻疹來的更快速。

整體而言,此症治療原則,多以「養血驅風」藥為主,但用藥上還是需諮詢醫師後再行服用,不可自行服用;由於有些養血的藥因為滋膩,容易增加腸胃的負擔,因此往往須配合加上「健脾助運」的用藥調理。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藥材性有寒熱之別細分類程度有差異
Apr 16th 2012, 22:26

藥材性有寒熱之別細分類程度有差異

2012/04/16 22:3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4/16
調整字級:


中藥材具有各種藥性,且程度上有差異。中醫師張釗漢表示,中醫常把中藥材分為寒性、熱性兩大類,寒藥又有辛涼藥(偏涼)、滋陰藥(偏涼潤)、清熱藥(偏寒)、攻下藥之別,熱藥又有溫裡去寒藥、辛溫藥、行氣藥(偏燥)、溫陽藥、補氣藥、補血藥(偏潤)之分。

張醫師舉例指出,如寒藥中的滋陰藥包括白芍、生地黃、麥門冬等中藥;清熱藥包括石膏、知母、黃柏、黃芩等中藥;攻下藥包括大黃、芒硝等中藥。熱藥裡,溫裡去寒藥包括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等中藥;辛溫藥包括生薑、桂枝、麻黃、細辛等中藥。

行氣藥包括半夏、砂仁、陳皮等中藥;溫陽藥包括淫羊藿;補氣藥包括人參、黨參、白朮、茯苓、黃耆、甘草、大棗等中藥;補血藥包括山茱萸、五味子、枸杞、當歸等中藥。不論是寒性的藥或是熱性的藥,種類雖多,但皆只是在藥性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各種體質都有適合使用的藥物,以寒性潤的體質為例,患者常有苔白滑、潤苔、口甘、口水多、痰多、尿多等症狀,選藥以溫熱燥藥為主。當寒性潤體質服用溫補藥補氣或補血後仍有不適證,可改用辛溫燥藥,包括生薑、半夏、砂仁等皆是。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