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研究醫藥與醫術來治療疾病,以延續生命。而營養師則研究食物在人體如何產生生化作用,來強化組織,以預防生病。因此,如何攝取充分且均衡的營養,自然會成為必修的課程。我們每天所需的營養素分為七大類:蛋白質、醣、脂肪、水、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

A.蛋白質--
  是構成人體組織的基石,如指甲、毛髮、皮膚、肌肉、骨骼、內臟及血液等等,無一不是由蛋白質組合而成的,同時也是內分泌、免疫系統及酵素不可或缺的原料。蛋白質,人體是無法直接吸收的,必須由消化系統分解成胺基酸後才能吸收,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共有22種,缺一不可。還好在正常人體內,會自行合成14種,其餘8種必須仰賴外來,由食物來補充,因此,這8種就是所謂的必需胺基酸。而同時擁有這8種必需胺基酸的食物,幾乎沒有,因此,我們必須同時食用多種食物,養成不偏食的習慣。

B.醣類--熱量與能量的主要來源
  我們吃下的飯、麵等澱粉類食物,以及果糖、蔗糖等碳水化合物,經過酵素分解,最後轉換成葡萄糖,經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中成為血糖,再經由胰島素及其他激素的作用,進入細胞組織與氧氣進行燃燒,產生熱量與能量,供應人體器官的運作與肌肉活動所需的力量。通常用餐後約半小時,血糖就會升高,當每100㏄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達110mg時,肝臟會將它合成肝醣儲存,若高達140mg以上時,便會轉換成脂肪,以作為儲備能源,若持續下去,身體就會發福了。因此,每天都應將碳水化合物(醣)適度的燃燒掉,同時在燃燒的過程中,更應注意氧氣的供應,若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葡萄糖的燃燒就不完全,會產生丙酮酸、乳酸,使神經麻痺、阻礙血液循環,嚴重時會引發心肌麻痺而瘁死。

C.脂肪--
  保護內臟,維護體溫,使皮膚更具光澤,是細胞脂膜的原料,使細胞內的代謝反應相互隔離,防止氧化。脂質是非水溶性的油脂有機化合物,是最利於保存的燃料。食物中脂肪可分為飽和與非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常溫下易成固態,會增加血液黏稠度,行成血栓,阻礙血液運行,而引發疾病。不飽和脂肪酸是必須脂肪酸,但極易氧化(尤其在高溫),可補充維生素E與C,予以抑制。其實大多數的脂肪與膽固醇都由肝臟自行合成的,不必大量攝取,否則造成屯積將使血液濃稠度提升,增加心臟的負擔,阻礙毛細血管而形成疾病;可多補充含DHA與EPA的食物予以緩解(如寒帶魚或深海魚)。

D.維生素--
  不可缺乏的微量營養素,它在人體內細胞的運作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生化與催化作用之角色,缺少了它們,生命就難以維繫,因此,我們稱之為維生素。維生素有A、C、D、E、F、K、P、B群、葉酸、菸鹼酸、肌醇…等等,其中A、D、E、K為脂溶性,不易排出體外,不宜攝取過量。

E.礦物質--
  包括有鈣、磷、銅、鐵、錳、鉀、鈉、碘、鈷、硒、鋅、鎂等等,是人體必要的微量元素,各有不同的作用,也是平衡體內酸鹼值及電離子之元素,以穩定神經、內臟、肌肉組織細胞的運作。其中鈣的需求量較高,且吸收困難,不易補充,因此,防止流失遠比補充還來得重要,多運動、多曬太陽、減少食用酸性食物及藥物,才能減少流失。

F.纖維素--
  近年來科技發達,食物也偏向精緻化,以至於纖維素的攝取嚴重缺乏,嚴格講起來,纖維素並不是什麼營養素,但卻能幫助消化吸收,幫助腸子蠕動,清除宿便,使排便順暢,保持腸道的乾淨,以減少大腸直腸病變的發生。

本文出自命理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